数字共建 公益流深
2021年的5月20日,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召开,陈一丹在演讲中提到“公益的痛点将是社会进步的起点”。他希望更多公益伙伴能一起发展,用数字技术让公益更深入。我们聚在重庆,感受这座城市的热情,也感受到公益力量的变化。去年线上峰会时,我们注意到疫情让公益组织借助互联网快速成长,提高了透明度和效率。现在回望,公益借助互联网正加速流向社会需要的各个角落,滋养更多人。
腾讯在这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疫情期间,他们设立了“战疫基金”,帮助1000多家机构开发小程序解决民生问题;防疫健康码访问量超过650亿,腾讯会议服务了3亿场在线会议。2020年“99公益日”,18.99亿人次参与捐款,重庆募捐总额达3.35亿元。截至2021年4月,“腾讯公益”平台累计筹款超过117亿元,支持了9万多个项目。
疫情让我们看到,很多人因朴素情感参与慈善,平台则将这份善意转化为习惯,沉淀下宝贵的公益财富。现在,更大的问题是:如何进一步加速公益数字化?国家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慈善大数据平台,促进数据共享。公益数字化既延续了过去的探索,又充满新的突破。
第一,数字共建公益生态,要相信技术、机制和人的力量。
技术是驱动力。20年后的技术环境已完全不同,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,探索新技术如何服务公益。机制是保障。建立信任机制是关键,互联网能拓宽公益边界,解决效率、透明、公平等问题。人是根基。公益围绕“人”展开,互联网让亿万网民成为发起者、参与者和传播者。从第一笔移动支付捐款到第一次网络救助,都是技术产品和人心的结合。
第二,关于公益数字化,我们有三点畅想。
1. 更多连接、更丰富生态和更大可能性。
不同平台上,公益团队得到公众支持:巡江队员守护江豚,山区学校获得书籍,罕见病患者得到救助。数字化连接不仅带来资源,还让施益方深度参与,助力社会进步。
2. 提升数字化能力,包括运用工具和自我迭代。
持续建设透明度、数字化和生态效率。区块链技术可保证项目信息公开透明。腾讯推出科技公益计划,开放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帮助公益组织成长。
3. 构建融合共生的生态模式。
数字化应为公益行业构建新生态。未来,数据不再仅由平台存储,公益组织将具备自主分析能力,自主服务用户、聚拢爱心。公益行业将越发去中心化,更多民众被身边的公益组织触动。
公益慈善从个人自发演化为组织化、结构化的公共事业,是人类文明的进步。单纯依靠情感难以持久,组织化和结构化才能让公益持久有效。数字技术有望推动公益向前迈出历史性一步。
投身公益不易,需要锲而不舍。我们聚在长江之滨,期待行业同仁的真知灼见,探索公益的无限可能。向善是人类永恒的天性,但如何向善是每个时代都必须面对的问题。
社会的痛点是公益的起点。
新一届峰会组委会刚刚选举组成,希望行业继续合作发展,数字共建,公益流深。祝愿本次峰会圆满,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明天会更好。
陈一丹
腾讯主要创始人
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